2024年12月5日至6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一城一策”路演(重庆涪陵站)暨“四链”融合创投活动盛大举行,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组织学校5项科技成果参加此次活动路演,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科技创新与产融合作领域的实力与贡献,成为活动一大亮点,吸引了各界广泛关注。

化学化工学院张起辉教授带来的《橙皮基材料用于对染发残留致癌物的吸附降解》,针对橙子消耗量增加产生大量副产物且传统处理方式危害环境的问题,成功研发生物炭负载自乳化橙皮精油材料。该材料对对苯二胺表现出优异吸附与降解能力,移除率达98%,并已应用于去除染发剂污水和染色头发中的强致癌物对苯二胺。该团队在医药新材料与新药研发领域成果丰硕,未来将扎根重庆,聚焦医药前沿重点领域,致力于新技术应用与新材料进口替代,开发更多社会效益显著的新产品新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李佳宁针对丁二酸传统生产依赖石油化学品的弊端以及重庆市生物质储量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的现状,开发出集离子液体预处理、酶催化和生物发酵的创新技术,通过独特反胶束体系提升竹子、红薯等生物质中木质纤维素水解率超80%并保护酶活性,成功选育出能在酸性环境下高效发酵的工程大肠杆菌菌株M2C3,在30L发酵罐中丁二酸产量达138.92克/升。该项目能实现非粮生物质向丁二酸的高效转化,为绿色经济和重庆市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开辟新路径。

电气工程学院仲元昌教授围绕《多维度响应型矿物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聚焦膨润土深度加工技术与应用,尤其关注蒙脱石的可控改造性。项目系统阐述蒙脱石成分、结构及理化性能特点,深入探讨其深度加工技术,如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多种纳米复合材料,还能利用其特性合成沸石等新材料,制备功能性蒙脱石新材料并应用于战略新型产业领域。同时,探索膨润土基系列治灾材料在煤矿灾害治理各场景下的应用效果。

医学院季家宁介绍了《硒泰民安-体外诊断试剂开拓者》项目。该项目成功产出使用便捷、价格亲民、适用广泛且效果良好的检测试剂盒,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部分成果已投放市场。纳米硒作为新型体外诊断标记探针,相较胶体金更为灵敏、稳定、环保与经济,让检测突破时空与人员限制,随取随检、快速出结果。团队专注现场化快速检测,凭借自主开发的新一代纳米硒标记与蛋白表达纯化技术,打造“1滴样,90s出结果”方案,其在灵敏度与成本方面优势显著。

光电工程学院马于贵介绍了《磁流变技术赋能汽车智能悬架》路演项目环节。他从项目背景、技术原理、项目亮点、主营产品以及迭代历程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现了磁流变技术运用在汽车智能悬架上的显著优势。其利用磁流变材料的快速响应特性,达成自适应可调谐减振效果,哪怕处于极端工作条件下,依然能维持稳定的减振性能。同时,产品紧凑的设计使其易于集成到现有系统中,无需大幅改动,通过调节施加在磁流变液上的磁场强度,就能实现刚度和阻尼的动态调节。

通过此次路演,重庆大学的科技成果不仅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与认可,也希望能为涪陵乃至整个重庆市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重庆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四链”融合的新模式。